中新网宁波12月9日电(林波 庄源)近段时间,因病导致双下肢功能障碍的朱宇杰、樊笑夫妇,因搭乘高铁在网络分享无障碍出行的一段视频引发了热议,他们的故事也因此被更多人知晓。
近日,记者走进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来到朱宇杰、樊笑夫妇家中,倾听他们的温暖故事。
初次见面,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乐观。尤其是现在,他们的女儿即将满一周岁,父母的身份也让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幸福。
朱宇杰、樊笑和女儿合影。 受访者供图
20岁那年,朱宇杰突发急性脊髓炎,一夜之间再也无法站立,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变得自卑和敏感。
那年,18岁高考前,樊笑查出患有血管瘤,原本定好了手术日期,血管瘤却在手术前一天破裂,伤及颈椎,导致她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两个经历生命之痛的年轻人,人生轨迹由此发生了巨大转折。
“我们两个人真正开始交流,是源于一张照片,那天她出门忘记带钥匙,只能等在门口,随手拍了一张月亮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我觉得这个女孩子挺有趣的,就由此打开了话匣子。之后我带着11名与自己有着相似受伤经历的‘亲友团’,坐了一个通宵的高铁从宁波到广州,见到了笑笑……”朱宇杰分享了他们甜蜜的爱情经历。
在朱宇杰的带动下,樊笑第一次坐着轮椅出了家门,两个人一起游览大好河山,感受生命的精彩,樊笑也因此变得乐观了许多,对生活也重拾了希望。
朱宇杰、樊笑夫妻。 受访者供图
从同为病友的相知到一起探索各地美景的相识,从相互帮助鼓励的相伴到坐着轮椅步入婚姻殿堂的相许……朱宇杰和樊笑携手经历了很多。
“两台轮椅、一部车,我们一起去了很多地方,就像寻常夫妻一样。”朱宇杰说。这些年来,他也用实际行动和陪伴告诉樊笑:“坐轮椅的生活也可以同样精彩。”
2014年,江北区成立了“恰如家”助残养老爱心服务中心,朱宇杰在江北区残联工作人员和“恰如家”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生活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及康复训练,取得了很好的康复效果。
“我想用亲身经历和经验,帮助更多的伤友实现生活独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抱着这样的信念,2015年,朱宇杰入职“恰如家”养老助残服务中心,成为一名训练师和志愿者。
在之后的时间里,朱宇杰不断收到来自社会各方的帮助,也向社会提供着他力所能及的力量。
近年来,朱宇杰、樊笑不断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生活的片段,包含日常的生活出行、无障碍设施体验、逛街逛公园等,虽然在平常人眼中这些是极其普通的事情,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生活里的新挑战、新成就。
翻看朱宇杰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并没有向公众过多展示他的病痛苦难,反而更多的是展现他如何通过努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包括旅行、逛街等,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
如今,他们的生活还可以更加精彩。
“我们今年还尝试了直播带货,几次下来,效果还不错。”朱宇杰表示,对于双下肢残疾的群体来说,康复训练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康复训练之后的再就业。
对此,朱宇杰有了新的人生计划:帮助病友实现就业。目前,朱宇杰正在寻找合适的场地,他想打造一个直播基地,招募有就业需求的病友,进行直播培训,以新媒体直播的方式增加收入,拓宽生命的宽度。
“轮椅人生不能被局限和定义,必须满怀希望才能披荆斩棘。”朱宇杰如是说。(完)
央广网北京12月9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江晓晨)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科技的进步让人工智能,也就是AI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医疗、教育、娱乐等不同领域都能看到AI的身影。眼下,已经到了2023年底,年终总结报告该登场了。让AI来写报告!一晚上只能憋出几个字的状况一去不复返,写稿效率指数有了提升。
针对AI代写的行为,有网友表示,AI代写省去了大量的时间成本,是很好的辅助工具。也有网友表示,秒出的文稿总有投机取巧的意味。AI创作快速便捷的同时,边界又在哪里?
8日,中国之声记者以“AI代写”为关键词,在某购物平台搜索,首页显示的几个商家月单量都破了千,有些商家出售的是AI写作软件使用的账号和密码,有些商家则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直接反馈写好的文稿。模式虽然不同,但记者注意到,几个商家的订单评价几乎没有差评。
随后,记者向一家可以提供AI代写服务的商家咨询。
记者:操作模式是什么?
工作人员:很简单,把需求告诉我,包括写多少字,主要内容是什么,想加入什么,什么时间交,这几个关键点告诉我。
记者:用AI写出来的内容是否能过关?
工作人员:到目前为止,我们做了500单,没有一个差评,在这500单里,只有1单是因为当时难度太大,写不了就退款了,其他都是好评。
记者:我大概给您一个框架,需要1500字至2000字,在月底之前交,请估一下价格。
工作人员:时间很宽松,字数也不多,听上去好像不难。但是我需要了解,有的单位工作很特别,需要加入很多具体的工作内容,还有一些内部才能懂的行话。
在记者给出更具体的工作内容时,工作人员回复称,只要不涉及阅读大量跟工作有关的素材资料,100元就可以写好,还承诺后期免费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AI不仅在线上开花,一些线下公司也同样在积极拥抱它。武汉某科技公司的负责人黄丽媛告诉记者,自己今年2月初次尝到AI的“甜头”后,便要求公司员工在AI的运用中形成制度。
黄丽媛说:“在2月份,我们就开始用AI的一些基础大模型,效果比较好。当有切实的感受之后,我在整个团队里以制度化的方式要求,至少在分析师板块上要求全员使用AI。我没有觉得分析师是否会偷懒,我甚至鼓励大家,这工作不论是本人写的,还是借助AI工具,都是个人劳动的结果。”
黄丽媛说,作为一家基于大数据从事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的企业,公司主要为企事业单位、大型国企、高校、医院等提供各类研究报告,去年共交付报告26万份。得益于AI赋能,保守估计今年总订单量会在35万份左右。
黄丽媛坦言,其实使用AI是有门槛的,并且也明白AI并非无所不能。
黄丽媛表示:“技术对所有人是不公平的,尤其是新兴技术。能否接触到这个产品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能否弄好它,能否通过正确的提示语得到想要的答案,或者答案是否达到心理预期。以目前情况来看,AI还达不到可以替代人的地步。AI可能会开拓思路,补充不曾掌握的知识,但是在最终结果呈现方面,一定离不开个人的思想。”
对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表示,AI有明显的优势,但更要有明确的使用边界,合理利用它会事半功倍,过度依赖并不可取。
赵精武介绍:“AI的优势在于能够高效完成重复性高、创新性低、模块化的工作内容,其作为新兴技术工具,帮助用户‘代写’年终总结、年终报告本身无可厚非。不过,真正需要关注的是,AI终究仅是技术工具,不能过度依赖AI完成所有的工作任务,长期依赖只会降低个人的创新能力。需要特别警惕科教文卫领域存在的过度依赖AI问题。举例而言,AI在数据分析、资料检索等方面是科研的辅助利器,但并不是课堂论文写作的‘写手’,如果学生过度依赖AI完成作业,只会降低学生在科研能力培养阶段的批判意识和自主分析能力。因此,有必要在特定领域、特定应用场景,对AI的部分功能和权限进行限制。”
权限限制在黄丽媛看来十分必要,如果不加以限制,大量有着相同需求的人使用提示词让AI进行创作,就有可能出现所谓的“千篇一律”。
黄丽媛表示:“如果大家对于AI的应用达到了相同水平,这种情况是会出现的。大模型也是基于这些文本的训练基础之上,如果从事某工作的人都在问相同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有可能差别不大,就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情况。在今年早些时候,有不少人在批判AI时,就认为AI是说车轱辘话,并没有具体问题具体解决,这就是我们对AI的批判性使用。”
不少人一边抱怨AI生成内容的“平庸”,一边又享受着极速成稿带来的“快乐”,使得AI就像一把“双刃剑”。因此,也就有人质疑,AI代写出来的内容该如何分辨?
近日,有媒体报道,有公司申请的“一种AI生成文本的检测方法、装置、介质及设备”专利公布。据了解,该专利可以判定待检测文本是否为AI生成文本。
当然,用AI“打败”AI的做法也是为了促进新兴技术之间的相互监督和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建议,未来AI的发展应更着眼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探索技术向善向好的可能性。
赵精武表示:“从目前的技术趋势来看,AI将会使每个人能拥有‘私人助理’,AI或将使人们从文稿总结等重复性工作活动中解放,促使人们从事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工作活动。在未来,建议AI的技术应用场景应该多元化,尤其在辅助社会弱势群体完成以往无法实现的事情方面,这或将是技术向善最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