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宁波12月9日电(林波 庄源)近段时间,因病导致双下肢功能障碍的朱宇杰、樊笑夫妇,因搭乘高铁在网络分享无障碍出行的一段视频引发了热议,他们的故事也因此被更多人知晓。
近日,记者走进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来到朱宇杰、樊笑夫妇家中,倾听他们的温暖故事。
初次见面,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信、乐观。尤其是现在,他们的女儿即将满一周岁,父母的身份也让他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幸福。
朱宇杰、樊笑和女儿合影。 受访者供图
20岁那年,朱宇杰突发急性脊髓炎,一夜之间再也无法站立,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变得自卑和敏感。
那年,18岁高考前,樊笑查出患有血管瘤,原本定好了手术日期,血管瘤却在手术前一天破裂,伤及颈椎,导致她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
两个经历生命之痛的年轻人,人生轨迹由此发生了巨大转折。
“我们两个人真正开始交流,是源于一张照片,那天她出门忘记带钥匙,只能等在门口,随手拍了一张月亮的照片发到朋友圈,我觉得这个女孩子挺有趣的,就由此打开了话匣子。之后我带着11名与自己有着相似受伤经历的‘亲友团’,坐了一个通宵的高铁从宁波到广州,见到了笑笑……”朱宇杰分享了他们甜蜜的爱情经历。
在朱宇杰的带动下,樊笑第一次坐着轮椅出了家门,两个人一起游览大好河山,感受生命的精彩,樊笑也因此变得乐观了许多,对生活也重拾了希望。
朱宇杰、樊笑夫妻。 受访者供图
从同为病友的相知到一起探索各地美景的相识,从相互帮助鼓励的相伴到坐着轮椅步入婚姻殿堂的相许……朱宇杰和樊笑携手经历了很多。
“两台轮椅、一部车,我们一起去了很多地方,就像寻常夫妻一样。”朱宇杰说。这些年来,他也用实际行动和陪伴告诉樊笑:“坐轮椅的生活也可以同样精彩。”
2014年,江北区成立了“恰如家”助残养老爱心服务中心,朱宇杰在江北区残联工作人员和“恰如家”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生活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及康复训练,取得了很好的康复效果。
“我想用亲身经历和经验,帮助更多的伤友实现生活独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抱着这样的信念,2015年,朱宇杰入职“恰如家”养老助残服务中心,成为一名训练师和志愿者。
在之后的时间里,朱宇杰不断收到来自社会各方的帮助,也向社会提供着他力所能及的力量。
近年来,朱宇杰、樊笑不断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着生活的片段,包含日常的生活出行、无障碍设施体验、逛街逛公园等,虽然在平常人眼中这些是极其普通的事情,但对于他们来说却是生活里的新挑战、新成就。
翻看朱宇杰的作品,不难发现,他并没有向公众过多展示他的病痛苦难,反而更多的是展现他如何通过努力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包括旅行、逛街等,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
如今,他们的生活还可以更加精彩。
“我们今年还尝试了直播带货,几次下来,效果还不错。”朱宇杰表示,对于双下肢残疾的群体来说,康复训练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康复训练之后的再就业。
对此,朱宇杰有了新的人生计划:帮助病友实现就业。目前,朱宇杰正在寻找合适的场地,他想打造一个直播基地,招募有就业需求的病友,进行直播培训,以新媒体直播的方式增加收入,拓宽生命的宽度。
“轮椅人生不能被局限和定义,必须满怀希望才能披荆斩棘。”朱宇杰如是说。(完)
中新网赣州12月9日电 (刘力鑫)如何打造多元业态的乡村旅游新格局?8日下午,在江西赣州举行的第十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多位专家、官员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热议。
图为第十届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的如何打造多元业态的乡村旅游新格局主题对话环节现场。刘杰摄
“乡村旅游发展中,各地要找准定位,了解所具备的资源条件。要保持独有的个性,保持乡土性的和在地性。”中国科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与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家明表示,实现乡村的现代,就会让现代化的元素进入乡村,如何让传统乡村家庭既生活在现代化环境下,又要保持特色,确实面临很多考验。
刘家明进一步指出,还有一些地方投资了不少基础设施,比如公共图书馆、旅游服务设施等,利用却并不充足,这种情况下顶层设计规划尤其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戴学锋表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与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例如,有些地方将乡村旅游发展与非遗、民族文化、自然美景相结合,让游客在乡村游览的同时了解当地传统文化。
赣州市文广新旅局二级调研员李升隆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既包括有形的历史建筑,也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赣州近年来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注重乡村旅游评级。现在,5A级乡村旅游点有4家,4A级乡村旅游点有89家。我觉得,发展乡村旅游要进行文化赋能,挖掘每个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找出其核心竞争力。要注重文化创意策划,做好相关旅游服务,让客人有更好的旅游体验,讲好乡村旅游故事。”李升隆说。
山东省临沂市蒙山彩蒙景区管委会党委书记黄树田介绍了沂南乡村旅游在强产业、富村民上的经验做法。一是政府主导,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山东政府主导规划、环境、政策、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二是文旅融合,积极推动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结合、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结合、养生文化与温泉旅游结合。三是改革创新,创新推出田园综合体沉浸式演艺等新业态。四是重视人才,要注重引进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助力乡村旅游发展。
参与讨论的专家和官员还对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刘家明表示,乡村旅游已经进入高水平发展阶段,要做好顶层设计,朝着打造乡村度假目的地目标努力,围绕乡村休闲度假开展活动,把精品民宿、轻奢野奢度假概念融入乡村。戴学锋认为,要在土地、资金、融资上给予乡村旅游发展更大的便利。黄树田指出,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要解决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不足、业态吸引不足、运营能力不足、旅游人才不足等问题,要保护好老百姓的利益、保护好绿水青山、保护好乡村文化,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