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说】美媒:美国消费者按下假日季购物“刹车键” 通胀率稍缓难以弥补长期高物价损害
中国日报网12月8日电 综合美媒报道,在一项最新民调中,大多数美国人表示,长期通货膨胀和高物价迫使他们削减了今年的假日季购物预算。与此同时,选择购买二手礼物的消费者人数正在增加。
美国《国会山》网站7日的报道称,蒙莫斯大学(Monmouth University)进行的这项调查显示,55%受访者表示他们正在削减今年假日季的购物清单,这一比例较往年有所上升:2022年为46%,2021年为40%。
美国《国会山》网站报道截图
民调结果还显示,这一趋势遍及美国所有人口群体,在年收入低于5万美元的人群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该群体中有2/3的受访者称会减少假日季购物,与2022年的48%相比大幅增加。蒙莫斯大学民调研究所所长帕特里克·默里(Patrick Murray)表示:“美国的通胀率可能正逐步放缓,但长期物价上涨所造成的损害已经难以弥补,不管是什么缘由,今年人们对节日送礼都更加悲观。”
虽然礼物可能会减少,但大多数美国人仍计划参加节日活动。约76%的人说他们计划播放圣诞音乐,65%的人说他们将装饰自己的家,69%的人表示他们将制作圣诞糖果、饼干和甜点。美国早间咨询公司(Morning Consult)11月的一项民调显示,38%的消费者表示“肯定”或“可能”会购买二手礼物。在一些感到经济压力的人中,这个数字上升到了46%。
去年夏天美国通胀率达到9.1%的峰值,目前虽然有所缓解但仍高于美联储的最终目标。此前,美国个人财务网站Bankrate进行一项调查显示,仍有将近60%的美国人认为美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衰退之中。
Bankrate分析师萨拉·福斯特(Sarah Foster)表示:“经济学家们正在仔细观察美国经济增长是否会出现大范围的下滑,而家庭则关注他们是否能够负担得起自己的需求和偶尔的购物欲,同时还有足够的余钱来实现关键的财务目标,例如为以备不时之需和未来生活而进行储蓄。”
除了假日季购物预算上的削减,个人信用卡债务更是令美国消费者的年末财政境遇雪上加霜。《今日美国报》(USA Today)在其4日的相关报道中提到,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显示,今年美国信用卡债务总额将达到创纪录的1.08万亿美元。投资银行戴维森公司(D.A. Davidson)11月的调查结果显示,40%的美国人在假日季伊始就已经背负着比一年前更多的信用卡债务。一家致力于帮助人们管理债务的网站Debt Hammer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8%的美国人在假期结束时将背负更多的债务。同时,信用卡平均利率也创下了历史新高。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表示,拖欠率也在攀升,尤其是在30岁至39岁的人群中。
(编译:马芮 编辑:胡晓珊 高琳琳)
中新网北京12月9日电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第28次缔约方会议(COP28)中国角边会——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新进展边会日前在迪拜举办。
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GCCSI)的首席执行官Jarad Daniels介绍了2023年度全球CCUS发展情况。他说,近年来,CCUS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在更多行业得到了应用。2022-2023年期间,全球范围内CCUS项目数量显著攀升,设施数量增长了近一倍。其中,中国在这一方面表现亮眼。
CCUS是全球推动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为工业部门大规模减排、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构建灵活清洁的电力系统、实现负排放等提供全方位的关键支持。中国在政策层面高度重视CCUS健康和有序的发展,自双碳目标提出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涉及CCUS技术研发、产业应用、资金支持、气候投融资等多个方面。
中国各地方也结合自身特点出台了相关政策,将CCUS纳入了省级的战略发展规划。中国的CCUS政策支持已初步形成了“多管齐下”、“全面铺开”的新格局,成功覆盖了全国大部分的适宜地区。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近两年来国内CCUS项目示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今后中国CCUS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中国石化HSE管理部副总经理刘春平以“打造百万吨级CCUS项目,推动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为题展开交流。刘春平说,自上世纪中叶,中国石化开始探索CO2利用,并在上下游企业进行先导试验,经过多年研究攻关,逐步形成CCUS全产业链、具备工业化推广的技术系列,创新“六化”建设体系、“五严”质量管控机制,推动了CCUS油藏、注采、地面和装备系统集成,为构建“捕输利封”一体化全链条产业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
CCU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西北大学教授马劲风以“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商业化、规模化示范的陕西实践”为题展开交流。他说,CCUS是适用于陕西省资源禀赋的关键技术,其发展对陕西省能源转型也有着重要作用。
本届边会由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主办。边会现场有来自国内外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国际组织代表80余人参加,全方位展现了中国CCUS的新进展与新机遇。(完) 【编辑:苏亦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