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希腊前财长亚尼斯·瓦鲁法基斯日前为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称,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助力欧洲和全球经济复苏,推动世界经济转型发展。欧盟对中国的需要远大于中国对欧盟需要,但多年来,欧洲经济为美国所累,外交政策也受美国裹挟,独立自主性不断减弱,成为影响中欧关系的制约因素。
作者:亚尼斯·瓦鲁法基斯
(Yanis Varoufakis)
希腊前财政部长雅典大学经济学教授
随着12月7日,第二十四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人们很自然地希望通过官方声明与讲话,分析影响中欧关系和欧盟对华政策背后的深层推动力。但要理解这些力量的本质,还要追溯到1971年的8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不再维持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固定汇率,标志着由美国自己一手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而欧盟现在的商业模式正是为了应对从固定汇率制度到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动荡过渡而形成的。中国的崛起及其与欧洲不断演变的关系,也需要放在同样的角度来审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欧洲货币与美元之间固定汇率制(即欧洲的美元化)能够稳定运行的前提,是美国对欧洲国家和日本保持贸易顺差。也就是说,只要美国对欧洲保持净出口,那么注入欧洲的美元就最终将回流到美国。然而,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的国际贸易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变成了一个净进口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可持续性便难以维系。于是,美国秘密向欧洲和日本提出了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另一种模式——我称之为一场“黑暗交易”。这种“黑暗交易”很容易理解,美国在贸易逆差下,仍旧保持对欧洲和日本产品的高需求。作为回报,欧洲和日本自愿将利润投资于美国的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由此,美元成为了一种被美化了的“借据”,美国可以用它来购买欧洲和日本工厂生产的几乎所有东西,而欧洲和日本的资本家别无选择,只能投资美国的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黑暗”的交易呢?因为它给美国和欧洲的资本家带来巨额财富,却永久性地压低了德国等欧洲净出口国的工资水平,还使欧洲其他地区陷入了缓慢的衰退,美国中心地带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业萧条。
上世纪90年代,就在美国和欧盟陷入这种畸形的关系时,中国崛起了——它意外成为了美国主导的这场“黑暗交易”的受益者。这场“交易”如今已经发展成了这样:美国将整条生产线搬到中国,生产出来的产品再出口到美国;美国人用美元购买这些产品,而中国人则把挣到的美元投资于美国的金融部门,例如购买美国债券。那么美国会利用这些储蓄做什么呢?它会把从欧洲、日本和中国获得的大部分利润投资于世界各地的新资本设备。简而言之,美国“回收”了别人的钱,并得到了很大一部分由此产生的利润和租金。这种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回收”机制在2008年彻底崩溃。在欧洲和亚洲每天向美国注入数十亿美元利润的支持下,美国和英国的金融家们不断堆高不可持续的赌注——美其名曰“结构性金融衍生品”,最终赌注倒塌,引发了金融海啸。随着雷曼兄弟的最先爆雷,一块块恶性多米诺骨牌接连倒下,拖垮了整个欧美银行体系。在那个时候,西方国家一边为大多数人实行紧缩政策,另一边通过疯狂印钞来救助金融业及其大企业客户。结果是金融市场大幅复苏,但生产性资本投资崩溃,因为大多数人买不起昂贵的新商品了。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工人阶级的萧条,社会不平等加剧,以及极右翼种族主义在欧美的兴起。
西方资本主义最终没有垮掉,要感谢两位“大救星”:第一要感谢它们央行的印钞机——这个刚才已经说过了;第二就是要感谢中国。雷曼兄弟破产后,中国政府立即明智地增加了国内投资,用扩大内需弥补可能的外需损失。因此,中国没有受到西方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不仅如此,中国的大举投资也为美国和欧元区的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顾以上历史背景有助于理解当前的中欧关系:欧盟需要中国远甚于中国需要欧盟,但欧盟对华关系受到美国的制约。须知欧盟本身的基础就有缺陷,这一缺陷早在2008年肇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席卷欧洲之前就业已存在:欧盟与美国不同,美国拥有一个统辖全国的财政部、完全统一的银行体系,以及国家总体投资计划——当然,其中包括庞大的军工复合体的巨额预算;但欧盟什么都没有。结果是,2008年之后,以希腊为开端,大多数欧洲国家政府背上了无法偿还的债务,进而导致其投资水平降至本就不高的美国以下,更不要说跟中国比了。欧洲民众也过上了“苦日子”。
金融危机已经过去15年,我们来看结果。2008年,欧洲的国民总收入比美国高出10%;到2022年,美国反比欧洲高出26%。而且,欧洲人不仅总体上更“穷”,人均收入也比美国少了。更糟糕的是,自2009年以来,欧洲国家未能像中国或美国那样大力投资于未来技术,如电池、太阳能、微芯片和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美国和中国对云计算相关领域进行了大量投资,赋能其科技巨擘和数字金融转型,但欧洲却没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欧洲虽然目前仍属于富裕经济体,但已经在走下坡路。中国的科技巨头和数字支付系统的大规模增长,威胁到了以美元为基础的传统全球支付体系,因此美国意欲对中国发动新冷战,但却把欧洲也拖入其中。2022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在欧洲原有的南北分歧基础上又增加了东西分歧,并极大地推高了欧洲的能源成本,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欧洲独立自主,使其在制定对华政策时更难摆脱美国意志。总之,当欧洲领导人参加本届中欧领导人会晤时,他们选择立场的自由度将比以往少得多。欧洲已今非昔比,如果中欧关系受到制约,对双方人民都没有好处。
责编:宋平 栾瑞英
实习生金奕伶、何佳亦有贡献 【编辑:曹子健】
中新网宁波12月9日电(林波 卓璇)青砖黑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漫步在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千年古县城”慈城镇,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抱珠楼、周信芳戏剧艺术馆、慈城美术馆、药商博物馆等场馆串珠成链,咖啡、民宿、戏曲等多元业态穿插其中,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到访“打卡”。
这是浙江千年古城“复兴”风貌一景。
慈城古县城一景。慈城镇人民政府供图
众所周知,浙江文化荟萃,千年古城星落其中。古城既是历史的记忆,也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文化浙江”建设的重要载体和资源。
近年来,伴随着千年古城“复兴记”的上演,不少承载着乡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千年古城在活起来的同时,也陷入了发展业态单一化、同质化等“成长烦恼”。以慈城为例,在2022年12月,浙江省委巡视组巡视江北时,就曾指出“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成效不明显,文旅融合不充分,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等问题。
诚然,历史文化底蕴,是以慈城为代表的千年古城最宝贵的资产。那么,如何在赓续历史文脉中彰显地域现代文明,让慈城等“千年IP”活起来的同时也火起来,成了摆在他们面前的新考题。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在今年4月,宁波市人民政府顺利审批通过了《宁波市慈城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其整体性保护、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法规依据。
根据《规划》,慈城被定位为体现慈孝文化、耕读文化、建筑文化、药商文化特色的“江南第一古县城”,发展目标是高标准创建文旅融合示范区。
如何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转化为古县城的时代生命力与核心竞争力,以文化复兴引领古城复兴,让其活起来、火起来?
慈城进一步梳理慈城文化的发展脉络,通过组建古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编撰《慈城镇志》,挖掘弘扬慈孝、药商、耕读、建筑四大文化。同时,其还先后邀请文史专家,围绕慈城科举制度、慈城诗词鉴赏、慈城药商文化开展“慈湖大讲堂”等系列活动,不断提升慈城古县城知名度、美誉度。
慈城夜景(资料图)。徐烽摄
紧接着,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接踵而至。五月和六月,“吉光片羽”慈城民俗风情月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到了“壮族三月三”的乡土风情;八月底,“步步有酒 处处有歌”慈城微醺音乐季将古城之夜氛围感拉满;国庆假期期间,一场“妙趣横生”慈城奇妙游让游客实地感受宋词中所描述的“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如今,像这样一批批“叫好”又“叫座”的品牌活动,持续激发着这座古县城的艺术氛围与文化创造力。
古城保护,非毕其功于一役。如果把千年古县城落看成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更新是其必然现象。
近日,在2023冬季慈城招商引智推介会上,来自各地的慈城“未来合伙人”带着潮流多元业态汇聚慈城迎春里时尚休闲生活街区,共同探讨慈城未来的文旅商融合生态。
在本次活动中,多个项目签约落地慈城,与慈城深厚的历史人文进行碰撞。
以慈城研学项目为例,其将通过复合研学的方式,将慈城东城沿路81号地块打造成全方位的慈城研学营地,让更多消费者在沉浸式体验中发现古城、了解古城。
慈城乡村吸引游客“打卡”。林波摄
据慈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也在积极推动古县城与景区周边的紧密合作,整合辖区内农旅项目,促进慈城全域旅游发展,带动百姓增收。
如今,在毛岙村、半浦村等地,就能看到慈城古县城文旅的“溢出效应”:多家精品民宿、农家乐生意火爆,网红咖啡店引得不少游客专程前来“打卡”。
未来在慈城,不仅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沉淀,感受到文化的底蕴,还能感受到新旧交融的青春之舞,见证这座历史古城的生机与活力。(完)